笔者在撰写《包头史稿》时,曾搜集到有关包头78个社的资料,近日笔者在旧商号的帐簿中又新发现了12个社的资料,即崇祖社、灵候社、玉皇社、九曲社、显名社、井平社、和议社、民生社、祈雨社、清真驼社、前营社、青龙社等。昔日包头有如此众多的“社”,实为塞外移民城市一大特色。对于“社”的组织、性质和作用本文未作全面的论述,只讲几个“社”的故事,以便让后人对“社”有一初浅的认识。
三晋儿女奉关圣 乾隆二年(公元1737年),晋、陕、鲁、豫等省发生严重的灾荒,大量移民来到土默特六甲地,形成包头村。移民最多的是山西人,他们“孤客一身千里外,未知归日是何年”。於是安身先安神,盖起关帝小庙。一来关羽是中国民间三位神明之一,二来关羽是山西临猗人,是他们的老乡。同时按祖籍组成祁太社、代州社、云朔社、忻定社、交城社、何曲社等,这些“社”的宗旨就是“出入相友、守望相助、疾病相扶”。关帝庙亦就成了三晋儿女过“社日“祭祖之地。
随着晋商财资逐日;雄厚,晋“社”在包头街上成了说一不二的社团,甚至敢与商会为难。1946年3月,代州社社首张达三带着几个人来到关帝庙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把关帝庙正楼上方商会挂的牌匾摘下,将代州社自制的“关圣帝君”四字牌额挂上使的商会都无可奈何。
五花八门的祖师爷 “社”中最多的是手工业者组成的“社”。他们各自在一寺庙里供奉祖师爷,过社日。药房组成的药王社供奉孙思邈,木匠、石匠、泥瓦匠人组成的鲁班社供奉鲁班,毛袋匠组成的绒机社供奉轩辙黄帝等。而众多“社”的祖师爷则是来自传说。
柳制业组成三合社,其中编红柳匠人供奉的祖师爷是太乙真人,相传周文王和商纣王交兵,纣王有一 三宵踉娘摆下九曲黄河阵无人可破,太乙真人帮助周文王编了一大鸡笼把三宵娘娘扣住才破此阵。因此太乙真人成了红柳业的祖师爷。而编自柳匠人供奉陈汤,因陈汤伐纣时曾降雨给桑林。柳篓匠人组成新公义社,他们的祖师爷却是吕洞宾,相传王母娘娘摆蟠桃宴会过寿,盛酒的酒篓是吕洞宾编制的。
白皮业组成的威镇社尊范颜为祖师爷,范颜是五代后梁人,一说他在四明山间捕杀一犀牛,范 颜用其皮做成衣服穿上后就隐形无踪。另一说范颜讨饭时,把吃不了的剩饭包在一羊皮内,不知多日羊皮成了又绵又软的熟皮。将凡人作为祖师爷的还有卖肉的得胜社,因《三国演义》中张飞曾卖酒屠猪,所以张飞就成了得胜社的祖师爷。
不管五花八门的祖师爷来自何方,手工匠人一样的虔诚,每年社日,他们都到寺庙给自己祖师爷焚香敬表。
咄呐声中任社首 每个“社”都有社首,每年公推产生,新旧社首在社日时交替。社首交替别具一格的是饭馆、茶馆(稍美馆)组成的仙翁合义社。每次新旧社首交替,是旧社首领上关帝庙一小和尚,一手拿着唢呐,一手提着五件干货(饼悖)来到新社首的商铺,进门就吹一曲,新社首等吹完一曲后给小和尚点赏钱,就算上任了。仙翁合义社与别的社不同,除有一总会首外,还有厨师、面案、稍美匠、红炉、跑堂的5个散会首。总散会首上任后聚每一顿,开饭馆的聚餐本可上几道好菜,但社规明确规定,聚餐不准吃炒菜和喝酒,只准吃 和拉面,此勤俭之风实应为后人敬仰。
死有立锥之地! “社”都要串布施,毡房广丰恒1926年的流水账中记载,该店一年中就给毡毯社上布施10次。多则8元.少则5角。同时还给保安社九曲社、代州社、绒毛社、玉皇社、忠义公立社、三宫社、观音社、单刀社各上布施一次,给城皇庙、奶奶庙、关帝庙、文昌庙、财神庙、火神庙各上布施一次,可见布施之多。
手工匠人组成之社,串的布施一是用于过社日,一是用于买地作义坟,使手工匠人死后有立锥之地。社首在其任期内能建起义坟算是最大的政绩。公义仙翁社(饼悖业)社首颉金明在城户窑子建义坟,金护社(铁匠等)社首贾广贵在黄草洼建义坟等,都被同行称赞不已。
张仙送子到塞北 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后蜀,后蜀皇帝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赵匡胤霸占。花蕊夫人日夜思念孟昶,便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像挂在寝宫,一天赵匡胤见此像问花蕊夫人是何人,花蕊夫人诡称是送子张仙。从此,民间挂起张仙像期盼得子,实际是孟昶像。谁知何时这个送子张仙落户塞北包头,求子心切的居民组成了张仙社。
“在世本求多子孙”的年代,老包头信奉张仙者颇甚多,笔者从包头旧城裱糊纸里就多处发现记有张仙社,还搜集到张仙社社首亲书的“翌午春酌候请客至“的请柬。 (《包头日报》2000年4月2日) (CCN传媒图片网 吴楠)
(文章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杨光)